【陕西日报】以法治力量守护中华文明精神标识——《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解读

  • 2025年03月28日
  • 陕西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以法治力量守护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解读

本报记者 王姿颐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共5章31条,自4月1日起施行。

日前,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一处处长赵虹、新葡的京集团8814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井凯笛、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接受记者采访,对《条例》进行深入解读。

问:《条例》的制定对加强黄帝陵的保护、管理和文化传承利用,彰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价值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特色亮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虹:一是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并重。与以往文物类立法不同的是,法规在明确文物保护的同时,彰显黄帝陵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繁荣和文明传承。

二是总结文物保护经验,固化机构改革成效。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批准成立省黄帝陵文化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明确了黄帝陵的管理体制,优化了机构职能和人员编制,理顺了管委会与延安市及黄陵县的关系,厘清了省、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黄帝陵保护工作中的职能。《条例》将实践中已达成共识、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固化上升为法律规定。

三是保护对象的全方位覆盖。《条例》扩展了黄帝陵保护对象,构建了涵盖文物遗迹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与自然环境等多维度保护体系。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将保护区域内以黄帝手植柏、保生柏为代表的桥山古柏群等古树名木,黄帝陵祭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边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列为保护对象。

四是古树名木的科学与精细化保护。针对桥山古柏群的保护,《条例》明确规定,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应当对古柏群制定保护和养护管理制度,加强科学监测,做好安全防护,落实日常养护责任。

五是数字化与文旅融合的现代传承。《条例》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如在文旅品牌培育方面,鼓励打造黄帝陵文化旅游IP,开发黄帝陵主题文创产品,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

六是财政保障与社会参与并重。为解决黄帝陵经费保障不足、保障机制不畅等问题,《条例》明确了黄帝陵经费保障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事业性收入专款专用,禁止侵占挪用;鼓励社会捐赠、志愿服务,黄帝陵基金会依法募资支持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经费保障模式。

七是法律责任与监督机制的刚性约束。《条例》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明确列举了保护范围内的禁止行为和相应的法律责任。严格建设控制地带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明确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物风格、色调、高度要符合黄帝陵相关规划要求,与黄帝陵的历史风貌和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划清权利义务边界,体现“保护第一”的原则。

八是进一步规范祭祀活动。明确公祭典礼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体现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爱国主义的价值追求。

问:《条例》施行有什么重要意义?将对黄帝陵保护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井凯笛:《条例》施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条例》进一步完善了黄帝陵保护的法律规范体系。从立法方面来看,《条例》的出台对黄帝陵保护从立法层面进行规范,秉持一贯的立法原则和主张,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与依法立法。这能很好地推动黄帝陵保护立法体系性、规范化发展,为黄帝陵保护以及相关文物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二是《条例》为黄帝陵保护的行政执法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法规依据。例如,《条例》从保护规划、保护区划分、土地征收、保护对象、建设规定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黄帝陵保护区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黄帝陵保护涉及行政规划、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方面,《条例》针对黄帝陵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规定,执法机关能够根据规定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对黄帝陵依法开展系统性、综合性保护。

三是《条例》施行,能够很好地提升社会公众对于黄帝陵保护的法治认知。黄帝陵保护立法层级实现了从政府规章到地方性法规的转变,公众参与的理念在立法中更为突出,在法治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过程中,社会公众会在参与中不断提升保护意识。

《条例》的施行,必然会对黄帝陵保护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

首先,《条例》对传承好黄帝陵历史文化、做好黄帝陵知识产权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祭祀活动的具体要求等进行规定,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利用与创新。其次,立法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保持黄帝陵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协调性,明确保护范围内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禁止行为,进一步规范文物保护、发掘、传承和利用。最后,《条例》有助于促进社会各界对黄帝陵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问:推进黄帝陵保护立法工作、保护好黄帝陵,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黄帝陵的独特文化内涵?

张茂泽:黄帝的始祖地位包含了血缘层面的民族始祖、文化层面的文明始祖等意义。黄帝陵是黄帝的陵寝,是中华民族的圣地。

《史记》开篇《五帝本纪》中第一位历史人物就是黄帝。司马迁描述华夏立族、文明启蒙始于黄帝。黄帝确立为中华始祖,其意义有:一是中华民族始祖、共祖,这是中华儿女血缘基因认同,属于寻根问祖、追根溯源的本原意识;二是中华文明始祖、共祖,这是中华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属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统一意识。

司马迁认为黄帝实有其人,黄帝首次统一了北方中原地区,成为天下共主。孙中山题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根据《史记》,黄帝娶妻生子,颛顼、帝喾、尧、舜四帝都是黄帝的后代。这是说,中华各民族有共同的血缘基因。黄帝时期是中华文明大发明大创造时期。当时各种文明创造层出不穷,比如出现耒耜、陶器、水井、舟车,发明天文历法,建立国家,设置官员,创立礼仪制度,修德振兵等,还发明了文字医药、音乐舞蹈、丧葬祭祀等。

祭祀黄帝,有祭祖孝亲、忠诚爱国、尊崇文明等多重意义,可以强化中华各民族血缘认同、国家认同、文明认同等。

黄帝陵祭典,可以让海内外同胞共同肃立黄帝陵前,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可以给华夏儿女提供一个平台,强化爱国爱家意识,抒发缅怀感恩之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我们有必要围绕黄帝陵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教育实践基地,筹建以黄帝陵为中心的国家文化园区,凸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陕西日报】以法治力量守护中华文明精神标识——《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解读 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3/27/content_902019.html

相关新闻

  • 【光明日报】教育法典分则编纂研讨会召开

    编纂教育法典,是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聚焦教育法治建设,为推动教育法典分则编纂,3月21日,由教育法典编纂课题组主办,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新葡的京集团8814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新葡的京集团8814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教育法典分则编纂研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 教育法典编纂具有重要意义,新葡的京集团8814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表示,编纂教育法典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能够明确政府、学校、社会的权责边界,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教育法典分则编纂面临三大核心关注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梁鹰认为,首先,教育法典的性质尚未明确,其特性不同于民法典和生态环境法典,因此需要权衡其公法与私法特征;其次,现有教育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增加了法典编纂的难度,因为它涉及多层级立法主体;最后,编纂教育法典的逻辑起点问题是如何确立核心原则,特别是是否以公民教育权利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他认为,编纂教育法典应结合我国教育立法的特殊性,借鉴民法典和生态环境法典的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典模式。 教育法典编纂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马怀德建议,要深刻认识教育法典编纂的重大意义,推动教育法治现代化;系统梳理法典的整体结构,确保逻辑严密、内容完整;深入研究分则各编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关键领域;注重成果产出,既要形成立法条文,也要加强学术研究,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记者了解到,此次研讨会围绕教育法典分则编纂的四个重要部分——基础教育编、职业教育编、高等教育编、终身教育编以及单行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考试法》及其入典路径展开,各单元讨论中过程中,与会专家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认为教育法典的编纂应坚持科学和民主立法,吸纳多方意见,确保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光明日报】教育法典分则编纂研讨会召开 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132f50c4e4994d8ab07b00cdfd9deead

    2025-03-31
  • 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第十一讲—行政复议主渠道定位的衡量标准与推进思路

    报告主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第十一讲—行政复议主渠道定位的衡量标准与推进思路 报告人:杨伟东,中国政法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举办单位: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报告地点: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会议室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29日 14:30至18:00 结束

    2025-03-29
  • 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党委研究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

    3月24日,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召开党委会(扩大)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传达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省委、校党委工作要求,对学院开展学习教育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学院领导班子、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学院党委书记张学龙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拓展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安排。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校党委的工作要求上来,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学习教育,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会议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学习教育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力戒形式主义,确保学习教育有序有效开展。要认真开展学习研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确保学习入脑入心。要深入查摆问题,围绕“六个聚焦”,联系学院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研判,深挖细查问题,扎实开展警示教育,突出抓好整改整治,将学习教育同巡察整改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到一体推进学查改,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要坚持开门教育,主动下沉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倾听民意,切实解决师生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学校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供稿: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撰稿:冯晨光 审核:张学龙)

    2025-03-26